首页 Spukhafte Fernwirkung - 你相信“光”吗?
文章
取消

Spukhafte Fernwirkung - 你相信“光”吗?

今天油管首页推了一个对2022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解读视频,冲着“全网最简单” 的字样冲过去看了,果然看……了个一知半解。

随后又去搜了一个简单的德语解释,至少弄懂了最基础的问题——我就说跟男朋友掷硬币决定谁去刷碗的时候为什么总是我输呢!原来是量子在作怪啊!(开玩笑


我之前对“量子力学”的了解非常之浅薄,仅仅停留在知道“薛定谔的猫”这一假想实验的程度。简单概括一下两个基本概念,省得我一个月以后就忘了量子物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了。

1. 叠加态

我在知道世界上有多种性向的情况下并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向,我可能是异性恋,可能是同性恋,当然也可能是双性恋、智性恋或无性恋……
这个时候的我就是处于“性向叠加态”
可能我会看很多帅哥or美女的照片来测试自己是否动心,但万一我是“智性恋”呢?所以自我测试的时候也要考虑对方的其它品行啊~
↑这就是测量方式影响量子状态了,也就是爱因斯坦和David Bohr他们争论的内容:
即,我的性向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,还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?
爱因斯坦认为,我的性向本就是确定的,只不过需要通过测试的方式来得到准确的答案。
而以Bohr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则认为,测试只能辅助判断,但性向是处于不断变动的,并非事先就决定好的。
2. 纠缠态

这个的解释就简单多了——
冬天到了,我去买了一副手套,路上丢了一只,但我不知道丢的是哪只手。
这个时候我只要看一下剩下的一只是哪只手,自然就能判断出丢的那只了(当然如果是拼多多买的也有可能两只都是左手!)

↑ 上述两点都属于量子物理中最为基础的知识点,在此之上科学家们逐步搭建了更多复杂的理论与实验。
科普视频最后提到的QuantenTeleportation可以说是我目前最好奇的一点了,瞬间联想到最近刷完的网文中某位教授的设定。
科学真是让人如痴如醉啊XD


当然除了上面这些让我最感慨的还是非神学意义上的Omniszienz。
一直以来,教育似乎都被条条框框限制着,我们简单地用“文科”和“理科”的概念来将接受到的信息粗暴分区,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细微联系。
比如在我相对比较擅长的空间哲学领域,几乎是到了20世纪才有系统的空间话语,提出了所谓的“空间转向”的概念。
哲学思想上的理论定型是以物理学科的发展为基础的,但文学话语中的想象却先行一步,更早地捕捉到了城市空间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与层级动荡。
这些大多归功于那个时代哲学家、文学家们的“全知全能”。
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家们,有多少是将自己锁在高耸入云的象牙塔之中的呢?
他们游走于文字之间,却放眼于天地广阔。
他们在物理、化学、机械、电子等等所谓“非文科”领域的造诣才是他们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。
愿我也可以摒弃恐惧与偏见,永远不要丢掉自己的那一点点好奇心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

简中观察小记1

笨笨主页调教手册